本报讯 近年来,市人社局以“强科技”行动为引领,深入开展“三抓三促”行动,不断完善科技人才政策体系,主动为科技人才搭建创新创业平台,真正将科技人才“第一资源”转化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搭建科技人才集聚的平台。广泛宣传国家和省、市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创新实践基地支持政策,全方位指导科研院所和科技企业申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及创新实践基地。奥林贝尔生物科技集团成为我市首家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民营企业。截至目前,我市共设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家、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2家,累计招收培养博士后10人,现有在站博士后2人、博士6人、硕士65人,科技人才聚集效应进一步凸显。
搭建科技人才培育的平台。成功举办第107批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线上服务活动,来自清华大学、兰州大学、中国科学院等9所全国知名高校院所的12名博士后围绕卫生健康、文化旅游等对我市相关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把脉会诊”“开具良方”,为我市学习引进高新技术、高端智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技术支撑。聚焦乡村振兴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坚持科技人才下沉,开展科技培训、技术推广、科技惠民、科学普及等志愿服务,全市共有1008名科技特派员投身乡村振兴一线献智出力。支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在职)创办企业、兼职创新、选派到企业工作或参与项目合作,把岗位打造成人才磨砺成长的“磨刀石”、丰富阅历的“大课堂”、增长才干的“练兵场”。
搭建科技人才评价的平台。全面落实人才评价“放管服”改革要求,坚持“破四唯”与“立新标”并举,科学客观评价科技人才。对做出重大贡献的科技人才开通职称申报评审“绿色通道”,直接推荐评审高级职称资格。至目前,全市共有6名科研领域特殊人才取得全省有效高级职称资格。在人才项目申报评审中不将科研人员职称、学历、头衔、获奖情况等作为主要依据,薪酬待遇、职称评审、职务晋升、表彰奖励等不直接与人才称号、学术头衔挂钩,切实为人才“松绑”,给“帽子热”降温。近年来,全市共有59名科技人才取得职称资格。(黄晓涛 鞠晓雪 陈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