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小兰
着力提高工业化水平。一要着力提升工业供给体系质量。加快建设适应科技新变化、人民新需求、优质高效多样化的产业供给体系。深入开展工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努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二要加快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工业实体经济上,积极融入全省“一核三带”区域发展格局,以实施大规模“一屏四城五区”为抓手,一手抓传统工业产业改造升级,一手抓新兴工业产业培育壮大,重点谋划一批石化、电力、新能源、煤化工、新型化工材料等强链重点项目。三要打造产业集群厚植工业发展优势。要抢抓国家“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机遇,优化招商引资环境,引进企业,依据产业集群发展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调整供求关系,为新兴产业、绿色产业发展腾出空间。加快推进建设以新材料、生物医药、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为重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增强工业发展优势。
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从政策导向看,省上确定张掖市创建全省农业农村现代化先行地,要积极打造特优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突出做强农村产业。一要深挖“土”资源。要立足资源生态优势,以县域“特色产业”为核心,持续深挖玉米制种、临泽红枣、高台辣椒、肃南牦牛、民乐紫皮大蒜等土特产优势,完善特色农业全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用强大的特色产业体系支持“甘味”“陇货”走向国内外大市场,扩大农产品销售范围。二要聚焦“新”优势。要在原有新型农业现代化发展优势基础上,持续打造具有地方鲜明特点的新型农业产业,促进“牛羊菜果薯药”质与量同步提升。三要扩展“大”规模。要坚持走“特色+规模”发展之路,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形成“一县一业”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种植,促进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转型升级,全面实施“一区一地”规划,持续发展“突出张掖特色、彰显张掖魅力、具有张掖辨识度”的规模特色农业。
着力提高科技化水平。一要把提高现有科技人才的使用率作为大事。扎实落实相关人才政策,完善人才工作承诺制度,解决人才工作和生活的实际困难,调动各方面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二要调整人才政策的支持方向。将人才政策聚焦留住人才,特别是留住骨干人才、急需人才、研发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等方面,把人才政策瞄准科技创新和企业发展的“第一线”,促进人才结构优化与产业结构优化同步实现。三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强科技行动为牵引,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高重大科技项目的组织力,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重点扶持城乡科技企业成长,特别是要加大对民营和各县区农村科技企业的政策支持。加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强度,提高投入比重,增强创新支撑力。
着力提高城市化水平。一要积极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形成差异化优势,依托本地特色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适应县城居民消费升级需求,优化消费环境。改造提升百货商场、大型卖场、特色商业街等,加强仓储和冷链物流设施建设。二要进一步创新县城运行基础支撑,营造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提高各县城与中心城市互联互通水平,推进运行一网统管、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公共服务一网通享,完善供水、供电、通信等生命线备用设施,让“面子”靓丽起来的同时,使“里子”更加坚强可靠。三要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科技手段,以城市数字化水平推进提升城市整体价值,依托张掖智能产业园,连接市区,对接丝路沿线,构建甘肃最大的智能产业园区。
着力提高市场化水平。一要以更实举措推进市场化改革。持续完善市属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用好企业债、公司债、票据等融资工具箱,加快华瑞农业、丹霞文旅上市步伐。扩大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试点,推进“一村一块田”“一企一基地”改革。支持相关企业上市,特别是对智能企业、智能园区、智能科技要有特殊的支持政策。二要以更宽视野扩大开放合作。要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和“两群一圈”建设,推进国家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建设,拓展中亚、东南亚、非洲等新兴市场“朋友圈”。吸引丝路沿线国家、政府、企业来张掖投资,特别是投资丹霞旅游业,争取建设国际合作公营的世界级旅游景区。三要以更高标准优化营商环境。要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数字政府建设水平,健全数据治理制度和标准体系,加强政务数据、公共数据和社会数据管理,促进数据资源开发利用。(作者单位:民乐县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