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尚兴
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题之一,应该包括农村“人的现代化”。何谓农村“人的现代化”?概括地说,就是“农业现代化,农民变市民”。
目前,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达到64%,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和城市规模的扩张,大量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城镇)或工业区工作生活,农村实际表现为空心化和老龄化的状况。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各级政府用更加自觉的政策和行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变市民的进程,在农村人员的实际生活中,就出现了一个转变思想、更新观念、离土离乡,去迎接新生活的问题。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不仅要促进农村产业、条件和物质生活的现代化,还要促进农民思想观念、文化知识和生活方式的现代化。从当前农村实际出发,要重视开展“农业现代化,农民变市民”的主题教育。
从政府的角度出发,应抓好四个方面的教育引导:一是制定工作计划。各级党政尤其是县、乡两级,应当把“农业现代化,农民变市民”的教育引导工作提上议事日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制定相应的工作计划,做出适当的具体部署,调动宣传文化和基层力量开展教育引导,让农民认清社会变迁的趋势,了解国家政策的导向,增强主动适应的能力。二是开展有序宣传。要宣传好党和国家关于乡村振兴战略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政策措施,宣传好地方发展的具体办法和要求,并随着各项工作的推进,及时把农村工作的政策措施和先进经验宣传到农民中去,让农民主动参与乡村振兴、农村改革和产业发展。三是组织相关活动。要进一步深化各地行之有效和农民欢迎的丰收节、粮食日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同时根据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组织一些富有新意的集体活动,如土地规模经营、新兴技术推广、农业新品种示范、耕作机械化展示、城乡融合典型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的活动,让农民直接体验乡村振兴、现代农业和城市生活的好处,充分激发他们建设新农村、开辟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四是进行思想疏导。针对一些年龄大、文化低的农村老年人员观念保守的问题,在解决好他们的养老和生活问题的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必要的思想疏导活动,引导他们逐步适应新时代、新生活。对移居城市生活的农民,要开展城市交通、交往礼仪、社会活动等方面的专题培训。对农村独居老人,在落实养老政策的基础上,要引导他们破除陈旧观念,主动进入城市和中心集镇的养老中心,过上集中养老的新生活。
从农民的角度出发,应突出四个方面的教育内容:一是增强城市观念。从历史学的角度看,城市的出现标志着人类文明的起源,同样,目前的现代化也是以城市化为重要标尺的。因此,城市的发展和人口在城市的聚集是人类进步的表现。“城市使生活更美好”,要把城市生活的理念灌输到农民思想中去,让他们向往城市、追求城市、进入城市。二是学习城市文化。所谓城市文化,就是聚集的文化、交流的文化,归根结底是一种开放的文化。要教育农民朋友学习城市文化,树立开放观念,强化法治意识,彻底改变传统的小农意识和封闭保守观念,主动把自己塑造成为具备开放意识和合作精神的现代化新市民、新公民。三是适应城市生活。要教育农民切实增强法律意识、规矩意识、协作意识和标准意识,自觉遵守交通法规,学会礼让配合,遵守公共秩序,使自己的言行能够符合城市生活的基本规范。四是融入城市群体。要引导进城农民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社交礼仪和思想观念,主动与城市群体交朋友、谈合作、干事业、做公益,树立新的生活观念,创造新的生活内容,从实际生活的点滴做起,完成农民变市民的华丽转身。
(作者单位:市政协环境资源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