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 静
当日历翻到了腊月二十三,小年就像一记清脆的锣声,震起了散落在日子上的灰土,也让“过年”的清音回旋在一颗颗烟火气十足的心里。许多匆忙的身影踏上归乡的路途,光阴亦变成了一个即将临盆的妇人,为分娩一个万象更新春风浩荡的年,愈发紧迫起来。
四季的朝起暮落,注定有太多的庸常琐屑。有些散落在时间的渡口,有些锈蚀成生活的旧模样。于是主妇们裹上头巾围上围裙,扫尘除垢。清理干净沉积在家里的灰与尘,还要从岁月的犄角旮旯里掏出陷在旧一年的灰暗心事,再把全新的祝福和祈愿写在生活的额上。待到窗明几净,每一样家具都泛出洁净的光泽;待到神清气爽,每一件布艺床具都散发出温馨的气息。日子,就从一颗颗向阳而生的心里沐浴而出,重新变得洁净而又光亮。贴好福字,临窗而立,看到楼下有人在松树上挂满彩灯,有人在枯枝上缠绕布艺的红花绿叶,小区已被装扮得一派喜色。年味儿,就从挂满笑意的脸上顺着冬日的阳光轻轻流动。
“民以食为天”。吃,向来是中国人过年时团聚的重大主题。用柴米油盐的烟火熏染生活喜气,用围炉煮茶的清雅点缀日子诗意。把光阴的咸和甜揉进一团团面里,经过一顿猛如虎的捶打,再把人生的欢喜和失意捻成一朵朵花、一只只鸟、一朵朵云、一头头牛、一座座山,放到锅里煎炸烙蒸。黄亮的油馃子、诱人的烧壳子、香气四溢的“枣山”“面牛”就如一个个工艺品般呈了出来。这极具特色的面食,何尝不是每个人这一年生活的本真写照?每一份光鲜的背后,都有着万千的锤击;每一份香甜的滋味,都历经着火与水的煎煮。
备好了面食,再来焖煮牛羊肉,炖上鸡鸭鱼。男男女女忙碌在炉灶间氤氲的水汽里,一边盘算着异乡亲人的归期,一边畅想着家人围炉而坐的盛大团聚。老老小小一起上阵,筹备丰盛的菜肴,设计荤素的味道。生活,需要一些美好和诗意来支撑。那就给每一道菜、每一碗茶、每一杯酒都起一个名字。流年不羁,素心向暖。亲人团聚的幸福和游子离落的乡愁,在这期待与希冀双向奔赴的日子里,被一遍遍咀嚼,被一次次慰藉。年的味儿也就冲破重重烟火气息,层层渗透而出。
如果说筹备盛宴和策划团聚是大人们为过年清唱的牧歌,那购买烟花和爆竹则是孩子们过年的进行曲。跟在大人的身后逛超市,进商铺,添别样的新衣和玩具,最重要的还是买与自己气质相同的烟花和爆竹。摔炮胆怯、二踢脚鲁莽、雷王威震四方,窜天猴迅敏、仙女棒夺目、电光花美丽。“砰砰”几声巨响,“倏”地从土地里钻出,伴着孩子的惊呼,一束亮光直奔夜空而去,那是闪光雷,瞬间点燃了一张张花朵般的笑脸,唤醒了村野城镇廊檐前的大红灯笼,也将每一个大门口祈福的春联映照得红彤彤一片。
当新春的蛩音近在耳畔,“年”这个四季轮转里最美好的形容词,已轻轻给日子撑开崭新伞盖。在飞花穿庭的雪意里,在东风欢快的脚步里,在不同方言和不同锣鼓的声响里,年味,也一天天地浓郁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