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2月09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4年02月09日
“气氛组”就位! 多彩花馍“蒸”出幸福年

本报记者 陈 海

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随着龙年春节脚步越来越近,家家户户做年馍、炸麻花,准备年里的面食。俗有“年馍”之称的山丹糖花子、窝酥子、油饼子、油泡泡等形态各异的花馍走俏市场,受到消费者青睐,订单量大增。“每天加工两吨面粉,车间里30多个人制作馍馍,4人打包发货、5人配送。”山丹陇圆食品加工厂厂长马小丽忙得不可开交。

加工车间更忙碌。“前一天下午4点发面,放入保温箱发酵至少10小时,第二天早上6点放碱制作。”加工车间的黄新花说着便娴熟地将揉好的面擀成面饼,刷上香豆油,抹匀后慢慢卷成长卷,切成一个个花卷。说话的功夫,已将做好的花卷装入烤盘。

“糖花子”制作团队配合默契,分面称面、刷油抹糖、擀面切块、划线切条、翻花装盘,师傅们“妙手成花”,将一块块一端分成7竖条的面块,一条一条卷绕起来,形成一朵朵“面花”,不一会儿功夫,面板上排满了“糖花子”。

制作好的“馍形”送入蒸烤炸室,蒸的蒸、烤的烤、炸的炸,蒸箱热气腾腾,油锅香飘四溢,烤箱高温烘烤,火候到时,一盘盘鲜黄亮丽、酥脆可口的烤花卷“火热出仓”,一屉屉大白寿桃、彩虹花卷犹如出水芙蓉被“请”出蒸箱,一个个绽开花瓣、翻出糖色的“糖花子”捞出油锅,鲜香四溢、美味诱人。“现在制作的各类馍馍有20多种,糖花子、窝酥子、农家点心深受顾客喜爱,每年销售额600多万元,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临近春节,礼品盒需求量非常大,预计年前销售量可达1万多单。”马小丽告诉记者,今年是甲辰龙年,加工厂“花馍传承人”又琢磨出“龙”形花馍,很受消费者喜欢。

马小丽口中的“花馍传承人”便是刘琴。今年65岁的刘琴自幼跟随母亲制作山丹传统面食,35岁便开始独立制作各类山丹馍馍。“老酵面三醒三发,发酵好在案板上不断加入面粉揉搓,揉至切开后没有气孔,分成大小不同的面剂,使用剪刀、镊子、梳子、汤匙、牙签等工具,制作出千姿百态、栩栩如生的造型。”刘琴记忆犹新,作为象征平安吉祥的美食,花馍在过年、满月宴、寿宴、升学、乔迁、婚嫁等节庆活动中必不可少,主要以口口相传、手手相授的形式传承。

30多年来,刘琴在学习和继承山丹馍馍传统口味和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自身创新素养,积极探索实践,不断推陈出新,在保持山丹馍馍传统农家口味的基础上,融合现代技术的吹、拉、烫等,精准控制温湿度,合理颜色调和、稳定着色,同时外出至上海、青岛等地学习中西式面点制作技术,制作“手工七彩花馍”,在全市“七彩丹霞宴”农家巧娘厨艺大赛中荣获金奖。其手工制作的糖花窝酥子、千层饼等色香味形在当地独树一帜。“把山丹馍馍的手艺传承下去是我的心愿,让更多的人尝到山丹馍馍,更是我一直以来的梦想。希望花馍馍不仅走出山丹、走出张掖,更能走向全国。”虽已年迈,但刘琴传承技艺的初心始终未变。

花馍年年做,岁岁皆不同。山丹馍馍花形多样,制作工艺各有特色,美味美观,是山丹劳动人民生活智慧的结晶,祖祖辈辈传习至今。为弘扬传统技艺,山丹花馍吸纳县域内12家馍馍制作工坊,成立山丹县材良馍馍协会,申报“山丹馍馍”地理产品证明商标,初步形成“山丹馍馍”统一品牌,涌现出胖妈妈山丹馍馍、千穗山丹馍馍、西旺山丹馍馍等一批食品安全无忧、日常管理规范、硬件设施先进、产品特色鲜明、市场网络畅达的龙头企业,培育出刘琴、李新存、陈新华、

雷小龙、毛志燕等一批敢于创新、技术过硬、手工细腻的能工巧

匠。继承多年来民间

手工糖花子、千层饼、宝盖粮、窝酥子等10多个传统单品特色,糅合山东、河南、山西面食花样及优势特色创新“山丹馍馍”制作工艺,推出花形多样、工艺各异、美味美观的婚庆、祭祀、生日、节日、礼庆、休闲等系列“馍”品,既符合市场实际需求,又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和经济效益。

目前,“山丹馍馍”正在办理地理标志商标,材料已提交国家商标总局审核,同时山丹花馍还在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山丹馍馍”也由原来的20多种,增加到现在的15个系列80多个品种,先后获得各类面食类比赛奖项20多项。全县馍馍加工坊达54家,从业人员400多人,年产值达4000多万元,产品销往上海、北京、海南、广州等50多个地区。“山丹馍馍”名声日益响亮,产业日趋成熟,妈妈的味道、童年记忆、乡愁乡思等元素糅合其中,成为传统饮食文化传承的“金字招牌”。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