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永山
新时代的村干部,不仅是村庄“领头雁”、村民“当家人”,还应当是本村发展“引路人”、产业“带头人”、政策“明白人”,村干部队伍建设直接决定了乡村治理水平与群众福祉。目前,一大批懂发展善治理、有干劲会干事、群众认可的优秀人才成为村“两委”成员,村班子结构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实现整体优化。然而,从目前基层工作运行情况看,村干部队伍建设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重视,切实加以研究解决。
队伍结构不优化、后备力量不充足。当前,农村老龄化、空心化问题日益严重,乡土人才流失,致使村干部队伍“选人难”问题突出。虽然在换届中实现了“年龄降、学历升”,但高素质、懂经营、会管理、敢创新的专业优秀人员进入班子比例仍较低,越是偏远村、薄弱村越是“人才引不来、引来留不住”,村党组织无优秀人员可培育储备,出现青黄不接、“断层”现象。
晋升路径不清晰、职业吸引力不够强。就当前普遍情况而言,村干部被选拔到乡镇任职的比例较低,同时受限于学历水平,难以参加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开招考,狭窄的晋升渠道极大地损伤了年轻人的任职动机,特别是青壮年、人才类“村官”更容易离职。村干部“五险一金”仅缴纳养老保险、人身意外保险,且养老保险村干部个人缴纳360元,政府补贴缴费840元,缴纳年限满15年且达到退休年龄方可领取每月200元养老金,社保待遇水平普遍偏低。
对此,建议全面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拓宽“选”的渠道、丰富“育”的途径、完善“管”的机制、创新“用”的举措,积极构建村干部“人才图”,培养更多优秀的村干部,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有效实现党的领导的坚强战斗堡垒。
畅通渠道“用心选”,健全村干部后备人才储备机制。注重本地“选才”,村党支部要建立起后备人员的“一册一库”,对优秀人才进行登记造册,纳入村级后备力量信息库,特别注重从本村致富能手、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本土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等群体中发现和选拔人才,进行重点管理和培养。面向外地“引才”,常态化面向社会公开招考,推进“定制村干”“专职文书”等专项招聘,引导返乡大学生投身乡村舞台。每年拿出一定比例村干部职数,有序推动退役军人到村工作,培养一批基层发展急需、政治素质好、发展能力强、扎下根的“永久牌”头雁。
系统培养“精心育”,探索开展村干部学历教育工程。广泛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回引大学生投身乡村治理、提升在职村干部素质能力。依托开放大学,系统打造村务管理、乡村治理专业,融合农业经济学、乡村规划、土地资源管理、涉农法学等课程,面向农村“两委”现职人员与骨干能人培训,培养年轻化、应用型乡村振兴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建立村后备干部预警机制,优秀的及时使用,存在问题的谈话提醒,不能履职的调整更换,始终保持“一池活水”。构建“优秀人才——村后备干部——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培养链条,为村干部队伍备足“新鲜血液”,确保不断档、不空缺、有源头、有力量。
动态跟踪“悉心管”,构建村干部阳光履职约束体系。公开透明“管钱”,健全完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使用、审批”权责清单,加大对村级财务收支的公开力度,运用“小微权力平台”,对村集体“三资”进行一网统管,发挥好阳光公开的“防腐剂”作用。搭建平台“管权”,严格规范村级议事决策,充分落实村级重大事项“四议两公开”,持续深化村级审计全覆盖,创新交叉监督机制,对村级较大工程项目、大额财务支出、征地拆迁等事项形成多元监督。考核激励“管事”,健全村班子运行评估、村干部履职评价长效机制,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假作为的,严格落实限期整改及停退免职等办法予以调整。
人岗相适“真心用”,有效提升村干部职业吸引力。健全完善以财政投入为主、集体经济收益为补充的村干部薪酬待遇保障机制,落实好“基本报酬+岗位补贴+绩效激励”的结构性待遇保障政策,适当提高“一肩挑”人员报酬,加大对条件艰苦地区乡村干部的关心关爱力度。对“头雁”作用发挥好、工作成效突出的村党组织,采取绩效奖励直接发放到个人的方式,形成正向激励。健全常态化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选拔乡镇领导干部、考录公务员、聘用事业编制人员机制,广泛开展村党组织书记“擂台比武”,加大好支书好干部宣传选树力度,营造干事创业良好氛围,有效提升村干部职业吸引力。
(作者单位:民乐县委组织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