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梅兰
“微叙事”大情怀,生态保护第一位。《祁连深处》充分体现了微纪录片独到的叙事方式,它摒弃冗长前奏和复杂故事情节,以短小精悍的解说词和引人入胜的画面,直奔生态治理主题。既展现祁连山生态治理的举措与成效,让我们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又展示了如何协调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全面辩证关系,显示了人类面临共同难题时的启示意义。
祁连山下是我家,生态治理成效显。微纪录片《祁连深处》开篇以第一视角的叙述手法,带领观众踏上了沉浸式探寻之途,生动展现了祁连山生态治理的卓著成效:静谧的蓝天白云下,动感十足的如茵碧草飞速向前推进,节奏急促的乐声中嗒嗒声清晰可闻。“听声类形”,不由得,我们的心也紧张地追随镜头寻找定格点:它将带给我们怎样的视觉盛宴呢?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沙场秋点兵”的雄壮场景吗?蓦地,闯入你心的是一只警觉的长耳朵大灰兔,抬头睁眼、煽动鼻翼观察四周,而后低头减速,与青青草场融为一体。哗哗的水声中鱼儿畅游,草原上牛群悠闲吃草,马儿嘶鸣,牧马人骑马奔驰在诗意画卷里……
牧马人深情的家园情怀。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山丹马场,因其丰沛降水而形成了水草丰茂的广阔草场。这里是马儿的家,更是牧马人和世代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群众的家。对此,一代代“坚守于山间,与马儿相伴,守护着这片青青草场”的牧马人非常清醒,牧马人刘国年说:“草原在我们心目中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和生命一样。有了好的草资源,才养育了我们这些牧马人。”通过马场职工的口述,让观众深刻感受到牧马人保护草原、林区和这片河的深情。
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生态保护大情怀。一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环境工作,他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足迹遍及祖国大地。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祁连深处的山丹马场,“察看草场和马群放养情况,亲切地询问牧马人的工作,听取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和保护情况汇报。”山丹马场生态保护和安全办公室主任院天军深情回忆当时的情景,描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步行向上走,他们向下走,慢慢碰面的过程,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询问他们工资收入、去草原放牧、有没有牧羊犬等情况。祁连山保护区54%的资源面积是草场面积,看着马群在草场上的情形,习近平总书记由衷赞叹草场好。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草原,给予马场职工极大的鼓舞和动力,通过马场职工的深情叙述,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浓浓的生态保护大情怀。
地方政府和生态保护人员的责任和担当。祁连山生态保护取得的显著成效,离不开国家的重视,也离不开地方政府和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工作者的责任和担当。山丹马场保护站、祁连山国家自然保护区管护中心等生态保护工作者们探索出了一系列绿富共兴之道,如“禁牧、减畜、轮牧、生态移民”、补播草种子改良草场等与草场共生的法则。他们根据18.53亩为单位的核定载畜量,逐个逐户做工作,通过一年的时间落实完成了减畜工作,达到了养精养细的目的。夏天到草原上放牧,冬天的马群、羊群、牛群在燕麦茬地采食秸秆的轮流放牧方式效果显著,让草场得以休养生息。草场网格化管理、牧马人一岗多责,保护生态、林区和河的综合保护等举措,使涵养生命水源的山丹马场生态环境越来越好。2019年以来,综合植被覆盖度由80.3%提高到85.36%,可食牧草比例提高到了96%。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显著。纪录片通过马场人的描述和数据罗列,成群的岩羊和雪豹、白唇鹿、豺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特写镜头,让观众真切体验了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显著成效。
《祁连深处》纪录片的希望情怀和生态保护第一位的生态观。《祁连深处》不仅是一部充满情怀的纪录片,更是一部充满希望的纪录片。它通过生态保护人员的描述,向大家展示了祁连山生态保护的最大变化是“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指出地方政府、周边老百姓和生态保护人员都认为“生态保护是第一位的”。春风得意马蹄疾,生态保护成效显。如今层峦叠翠的祁连山,万马奔腾的山丹马场,谁不欣慰,谁不向往呢?这正是我们发扬中华民族长久以来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良传统,为生活在这片大地上的我们与子孙后代永葆绿水青山,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