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粮安天下,种为粮先。为筛选出更好的小麦品种,市农科院科研人员率先在高台县南华镇墩仁村种了310亩试验示范田。这几天,在科研人员的带领下,农户们仔细划线、开沟、播种,把地块精细划分,专注培育新品种。“我们的春小麦新品种比较试验田种植宁丰3号、甘春33号、宁春4号、张春27号、陇春42号等40多个新品种,实行精量播种,每个品种的播种量固定,在此条件下筛选出产量高、品质优的小麦品种。”市农科院粮油所高级农艺师王婵介绍,多年来,市农科院坚持开展小麦试验示范种植,陆续引进陇春、甘春等系列春小麦新品种试验示范,充分挖掘增产潜力,为农户提供更多选择。其自主选育的张春27号累计示范推广12.3万亩,入选甘肃省河西灌区春小麦主推品种名录,发挥了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
今年,南华镇墩仁村小麦种植面积达600亩,除试验示范集中连片种植的310亩,农户自愿种植300亩。“这几年小麦产量逐年攀升,前几年亩产达700到800斤,如今能达1000多斤,我今年种了50亩小麦。”墩仁村农户王光有感言,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让他受益良多。
连日来,临泽县鸭暖镇古寨村的王志银也忙着播种春小麦,他将备好的小麦种子、肥料一起倒进播种机,随着机声隆隆,一粒粒种子被埋进松软的土壤。“古寨村盐碱化土地多,相对于其他农作物来说,更适合小麦生长。今年是村上连续第五年落实小麦种植面积,我自己种了25亩。”据王志银介绍,按去年的小麦价格,加上复种燕麦草的收入,再算上每亩350元的补助,种小麦比种大田玉米收益更好。
“刚开始的一两年,群众种小麦的积极性不高,担心收入没保障。后来通过挨家挨户宣传动员、讲解政策,成功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这几年依托‘红色村企’统购农资,帮助群众在春耕时节约成本,现在来村上咨询‘口粮田’政策的农户越来越多,春播工作也顺利推进。”古寨村党支部副书记王佳说。
天下食粮话小麦。小麦是我国第二大口粮作物,其种植面积和产量的稳定对保障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意义重大。今年,为确保小麦种植工作有力有序开展,我市早安排、早部署、早行动,通过召开会议、入户走访、乡村“大喇叭”、村社微信群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小麦种植政策,让群众了解、掌握小麦种植的重要性和相关补贴办法,有效提高了农户种植小麦的积极性,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生产打下坚实基础。
同时,及时启动周调度机制,各部门通力协作,全面摸排掌握农资需求、储备和缺口情况,根据生产需要及时组织调运,保障农业生产需求。开展“护航”农业生产服务,全市出动执法人员196人(次),开展农资专项执法检查21次,检查农资生产经营主体360余家,严把农资质量关,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组织农机从业人员培训和农机具检修、保养、调试技术指导686人次,培训机手、修理工2350人次,检修农机具7.4万台,为全市春耕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机具保障。积极开展各类农业科技培训,共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753人、技能服务专业带头人669人、产业发展创业带头人258人、各类职业农民1.24万人,组织专家服务团、科技特派员40人和专技人员70人,分赴各县区开展农业科技培训40场次,培训农民1400人次,咨询指导农民5800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