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宝卷作为根植于民间的说唱艺术瑰宝,承载着千年丝路文明的精神密码,面对传承人群体变小,受众大量流失的困境。我市一些河西宝卷文化爱好者、研究者自发组建了河西宝卷守正创新志愿者团队,希望能通过他们的努力让河西宝卷在新时代重新焕发生机。
志愿者团队成员来自社会的各个阶层,目前有核心成员30余人,经常参与念唱活动的多达百余人。团队里有扎根地方民俗文化多年的民俗学专家,他们凭借深厚的学术积淀,精心梳理河西宝卷的历史发展脉络,深度剖析其文化内涵与艺术价值,为宝卷研究筑牢坚实的理论根基;有经验丰富的教育工作者,他们凭借精湛的教学技巧,积极向民众传播宝卷知识,点燃爱好者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有才华横溢的文艺工作者,他们充分施展专业特长,创作新宝卷,耐心教唱曲牌曲调、传授演唱方法;有深谙传播之道的媒体人,他们借助各类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推广宝卷;有熟悉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人员,他们为宝卷创作源源不断地提供丰富的历史素材与深厚的文化背景资料;还有善于组织协调的社会活动家,他们凭借卓越的能力整合各方资源,确保宝卷传承活动顺畅开展,有书法、绘画、刺绣等方面造诣颇深的艺术家,他们投入了极大热情,将新创宝卷提升为书法、绘画、刺绣等作品,使宝卷文化锦上添花,大大增加了宝卷文化的吸引力。总之,这批宝卷文化研究者、爱好者利用业余时间,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投入宝卷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中,各展其能,共同铸就了宝卷文化传承的坚固堡垒。
任何艺术唯有与时代同频共振,方能彰显传承价值。自2020年起,“河西宝卷守正创新志愿者团队”广纳历史、音乐、文言文、古诗词、散文、绘画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在深入研读宝卷文本、悉心聆听老艺人念唱、全面了解念唱习俗的基础上,秉持“旧瓶装新酒”的理念,相继创作发表了多部宝卷。其中,有反映抗击新冠疫情的《战瘟神宝卷》,展现民间习俗的《青苗旗宝卷》,演绎西游神话故事的《高老庄宝卷》《八戒大战流沙河宝卷》,聚焦脱贫攻坚的《下屋兰宝卷》,讲述民间神话的《惊梦黑水国宝卷》,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伏心魔宝卷》,记录著名作家雪漠在家乡凉州兴建书院历程的《雪漠书院宝卷》,反映左宗棠西征新疆途中广植杨柳改善生态环境事迹的《左宗棠审驴护柳宝卷》,讲述国际旅行家马可·波罗在中国旅居传奇故事的《马可·波罗传奇宝卷》,以及讲述寿州穷秀才梅生救小蛇后获其报恩被封宰相,却因贪念欲再割蛇心肝保长生,最终被巨蟒吞食葬身蛇腹故事的《蛇吞相宝卷》等,这些新创作的宝卷从不同维度映射出当代社会的价值取向、文化心理、生活模式与审美追求,不仅得到了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高度认可,也深受本地普通百姓的喜爱。它们极大地丰富了河西宝卷的文化内涵,显著提升了河西宝卷在全国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新时代河西宝卷的传承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在新宝卷创作过程中,团队在河西走廊地区的武威市、金昌市、酒泉市、嘉峪关市及我市多个县区组织念唱活动200多场次,吸引了1万多人次参与现场念唱。通过“美篇”深度宣传宝卷知识及相关活动,阅读浏览量高达百万多人次;借助“快手”“抖音”“微信”“微博”“今日头条”“西瓜视频”“优酷视频”等新媒体平台发布宝卷活动视频,播放量近千万人次。团队在创新时,始终坚守宝卷的传统艺术特色,如散韵结合、念唱结合的说唱形式,以及丰富多样的曲牌运用,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宝卷独特的艺术魅力。同时,为进一步增强宝卷的吸引力与表现力,团队在多个方面积极创新。以《战瘟神宝卷》为例,针对传统宝卷文本曲牌曲谱缺失、念卷单调的难题,团队为9支曲牌精心匹配相应曲谱,通过念唱录像,将曲牌与本土特色外景巧妙融合,制作成二维码嵌入相应位置,念唱者只需用智能手机扫描二维码,便能学唱曲牌,欣赏地方自然人文景观,让古老的宝卷借助现代科技绽放新光彩。此外,团队还延续河西宝卷的插图传统,邀请专业画家为宝卷创作精美的美术作品,这些插图不仅提升了宝卷的美学视觉效果,加深了读者对宝卷内容的理解,还邀请市内外书法名家手抄宝卷或题写卷名,使每部宝卷都成为文学与艺术完美融合的佳作。
为让河西宝卷为更多人所熟知与喜爱,志愿者团队在宣传推广方面采取了多维度的创新举措。积极组织宝卷念唱活动,将展演拓展至乡村、社区、学校和企业。在乡村,采用教唱互学方式,让农闲时节的宝卷念唱成为村民文化生活中的盛事。在社区,注重打造沉浸式体验,宝卷展演丰富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增进了邻里间的交流与互动,成为社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开展互动式分享活动,宝卷知识讲座和展演激发了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众多学生在接触宝卷后主动投身到传承活动中,为宝卷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在企业,强调娱乐化普及,宝卷演出为职工带来别样的文化体验,有效缓解了工作压力,增强了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团队紧跟时代步伐,充分借助新媒体平台传播宝卷文化。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发布宝卷精彩念唱片段、创作背景介绍、文化内涵解读等短视频,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吸引了大量网友关注,实现了宝卷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快速传播。通过网络直播宝卷念唱演出,打破了地域限制,让远在千里之外的观众也能实时领略宝卷的独特魅力,实现了宝卷文化的跨地域传播,进一步拓宽了宝卷的传播范围。团队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将河西宝卷推向更广阔的舞台。在国内的非遗学术交流及文化节上,河西宝卷凭借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目光,提升了其在非遗项目中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成为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名片。
经过志愿者团队的不懈努力,河西宝卷的传承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团队创作的多部新宝卷从不同角度反映了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文化心理和生活方式,大大丰富了河西宝卷的文化内涵。这些新宝卷不仅在河西地区广受赞誉,还在全国乃至国际上获得认可,显著提升了河西宝卷的传播力与美誉度。许多专家学者对新宝卷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它们是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典范,为非遗在新时代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与新方向。通过广泛的宣传推广活动,近年来,河西宝卷的传承群体不断壮大,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喜爱宝卷文化。在学校开展的宝卷传承活动培养了学生对宝卷文化的兴趣,为宝卷传承储备了新生力量。同时,线上线下的宣传推广吸引了不同年龄段、不同职业的人群关注宝卷,使宝卷的受众群体更加多元化,让宝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团队在宝卷创作与推广的过程中,还积极开展理论研究。他们深入挖掘宝卷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总结撰写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和研究报告。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为宝卷的传承与创新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也有力推动了宝卷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近年来,团队的数十篇重要研究成果先后被业内重要学术期刊刊发,部分成果还被国外文化期刊采用,并受邀在全国及省内外学术会议上进行了20多次主旨交流。河西宝卷守正创新志愿者团队凭借坚定的信念、创新的精神和不懈的努力,在河西宝卷的传承与创新道路上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他们的坚守让河西宝卷这一古老文化遗产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生机,也为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宝贵经验,成为文化传承领域的杰出典范,激励着更多人投身于文化传承的伟大事业,共同守护人类的文化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