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我市锚定“打造最具安全感城市”这一目标,以乡镇(街道)主动创稳为牵引,聚焦群众身边的小隐患、小纠纷、小问题、小案件、小需求,接续实施“平安五小工程”,用心用情用力办准、办实、办好“五小问题”,把各类矛盾风险问题有效解决在萌芽、化解于未然,群众安全感、幸福感更加可感可及,主动创安创稳,根基更加稳固坚实,平安甘肃暨主动创稳成效考核连续6年名列前茅,获评“优秀”等次。
以快为基,调解小纠纷。全面推行“四级七天”调解法,充分发挥1819名基层网格员贴近群众、熟悉情况的优势,常态化开展网格巡查,起底排查各类矛盾纠纷,对简易矛盾纠纷现场调解,复杂疑难矛盾纠纷及时上报村调委会调处。村调委会召集人民调解员、包村干部、驻村帮扶干部、网格“三官一师”等力量集中调处化解,力争“小事不出村”。对村(社区)调委会无法调解的矛盾纠纷,及时上报乡镇(街道)综治中心,启动“中心吹哨、部门报到”机制,召集乡镇(街道)站所人员、村(社区)干部等力量会商调解,确保“大事不出镇”。对久调不决、矛盾尖锐突出的,由乡镇(街道)党委、政府负责同志出面,召集相关方面力量,会商研判、攻坚化解,努力做到“矛盾不上交”。去年,全市各级乡镇街道层面共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3万件,占全市矛盾纠纷总量的98%。
以早为先,整治小隐患。以乡镇(街道)为主阵地,以网格为最小治理单元,构建以乡镇(街道)综治中心牵头、包村领导负责、司法公安等多部门配合、网格员等群防群治力量前置的协同联动排查机制,常态化及时排查上报和化解各类治安、安全隐患19.8万件。紧盯安置帮教、易肇事肇祸精神病患者、重点青少年、“三失一偏”等重点人员,实行赋分预警、分级管理,落实家庭、网格、派出所、司法所、卫生院、乡镇(街道)“五位一体”管控帮措施,做到家庭情况、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心知肚明”,全市分级赋分预警管控重点人员全部纳入网格落实日常教育管控措施。
以实为本,解决小问题。坚持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深入开展“三官一师”进网格、“一村一辅警”等活动,常态化走街串巷、进村入户,主动排查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实现问题收集、反馈、解决在一线,推动群众诉求从被动听到主动找。去年,全市网格员主动排查解决消防隐患、噪声扰民、停车无序等微诉求30.8万件。组织网格员、社区民警、治安联防员等力量,常态化排查登记和跟进化解发生在本地及村(居)民间可能导致群体上访和群体事件的苗头性问题,有效防止小问题引发大纠纷甚至是群体性事件。去年,全市三级信访(国家、省、市)总量同比下降11.4%,进京越级走访人次和到市集体上访人次分别同比下降14.7%、32.1%。
以稳为重,办理小案件。针对村(居)民间的小偷小摸、轻微肢体冲突、轻微伤害等小案件,建立道德“红黑榜”、村(居)议事会等,综合运用情、理、法、调等方法现场调解、定分止争,在民事民议、民事民管中培树和美乡风。全面推动派出所所长进乡镇街道班子、村居民辅警进村“两委”班子,对各类“小案件”实行“定牵头领导、定责任单位、定责任人、定办结时限、定落实成效”“包跟踪、包调处、包反馈”的“五定三包”工作机制,实现包村领导、村干部、网格员、联户党员横向参与调处。去年,全市公安派出所向综治中心推送的矛盾纠纷类警情11045件,占矛盾纠纷类警情总量的95.7%,成功调解10273件,调处成功率93%,有效杜绝“小案件”演变成“大诉讼”、升级为重大刑事案件,全市19个乡镇连续10年零命案。
以准为要,帮办小需求。针对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弱势群众等特殊困难群众办事不便等问题,结合“爱心甘肃·结对关爱”行动,组织机关干部建立“一对一”帮扶对子,由网格员日常走访关心,主动上门排查问题,跟进解决生产生活困难和问题。同时,创新开展“点单式”服务,运用小区住户群、便民服务微信群等渠道,由群众按需点单,党员、网格员自主接单,为困难群众提供零距离、便捷式服务,让群众足不出户、乐享服务。去年,全市10037名干部与10413名困难群众“结亲”帮扶,协调落实政策2.7万件,解决问题127个,帮助解决实际困难3295件,帮办实事5241件。(周乐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