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4月30日
无影灯下的生命守护者
—— 记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普外科党支部书记、普外一科主任张鑫

本报记者 陈 海

深夜,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住院部走廊,一位七旬老人做完腹腔镜疝气手术后在楼道活动,刚走到护士台前,老人突发急性肺栓塞,脸色发紫向后躺了下去。听到护士台前杂乱喊叫的声音,刚完成6台连轴手术在办公室休息的普外一科主任张鑫,踏着鞋冲到护士台前的过道跪地救人。经过半个小时的抢救,老人终于转危为安。

这样的“生死竞速”,在张鑫20年的从医生涯中上演过多次,同事们说他“脚下踩着风火轮”,患者家属称他是“24小时在线的守护者”。但鲜有人知,如今这位普外科骨干力量及肝胆胰外科学科带头人,曾经是个连手术钳都拿不稳的“菜鸟医生”。

初入医门,从“葡萄剥皮”到“微创先锋”

2006年,刚从医学院毕业的张鑫第一次以手术医生的身份站上手术台。面对无影灯下紧张的氛围、精密的手术器械和瞬息万变的病情,他曾因手抖、胆怯、无所适从被主刀医生严厉批评。那晚,他在更衣室黯然神伤,暗下决心:一定要练到分毫不差!

自此,张鑫每天提前1小时到岗,在手术模拟箱内反复练习各类精准操作、缝合打结、模拟手术等,下班后对着镜子模拟练习腹腔镜操作技术,拿葡萄练习剥离、缝合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数十年的模拟练习下,张鑫在临床操作中逐渐得心应手,在同级同事中脱颖而出,成为微创手术“先锋”。基于对外科医生这一职业的高度热爱,张鑫紧跟专业发展步伐,勤奋刻苦学习,“内外兼修”,最终练就了左手提镜、右手拿刀,软硬结合的技艺,在普外科肝胆、胃肠疾病诊疗领域实现了优势互补、多镜联合,得到业内一致认可和患者好评,知名度和影响力辐射至青海祁连、门源等地区。

淬炼成钢,从“跟台”到“带台”

从一个刚开始做手术紧张得手心冒汗的“跟班”,到熟练掌握普外科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病症的诊疗技术带头人,多年来,张鑫深耕临床医学不断努力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探索挖掘微创外科精深领域,尤其对肝胆胰脾及胃肠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有了独到的研究创新。他主导开展的多项高难度微创手术,让很多患者“重获新生”,也使得张掖百姓无需远行即可在家门口享受国内先进水平的医疗服务。

一位80岁的胆管癌患者传统手术无法耐受,且手术风险极高。患者及家属辗转国内多家医院诊治,几经绝望,家属抱着尽心的心态,带老人回到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张鑫带领团队经过MDT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采用ERCP+射频消融+支架置入技术进行治疗,最终让患者达到外科手术治疗效果,延缓生存时限。术后多次复查,情况良好,老人拉着张鑫的手激动地说:“张医生,你把我从‘鬼门关’拉回来了。”

一个个临床病例的成功,助推了张鑫的科研创新和教学改革。他带领团队建立规范化诊疗流程,依据患者制定个体化诊治方案,主持开展多项临床研究项目,将多镜联合、软硬互补、内外兼修技术打造为特色优势项目,相关临床经验在学术会议上多次分享。张鑫坚信,“唯有不断突破技术边界,才能更好守护百姓健康。”这份执着与坚守,正是新时代医者担当的生动诠释。

聚力培优,从“挑大梁”到“强团队”

20年的临床坚守和努力奋斗,张鑫得到了单位、同事和患者的一致认可,一个个荣誉、一面面锦旗诠释了医者的职业情怀和使命担当。他的故事,感动着每一位患者,也激励着更多医者坚守初心,以仁心仁术守护病患生命。

“张鑫教授主动带教多个年轻医生,指导手术笔记、撰写专题论文。他经常对我们说,‘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更要有慈悲的心。病人把生命托付给我们,我们绝不能辜负!’”医生王岩表示,在张鑫的影响带动下,许多年轻医生都以他为榜样,刻苦学习、勤练技能,专心专注、救死扶伤。

为了培养壮大人才队伍,张鑫主导建立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机制,通过手术示范、病例研讨、学术讲座等方式倾囊相授,带领团队实现医疗技术跨越式发展,使科室综合实力位居区域前列,专科实力得到省内评审认可。“凭我一己之力还不够,要让更多的青年医生练就过硬技术,成为张掖医疗界的主力军,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张鑫说。

夕阳透过病房窗户,将忙碌的医护身影投射在“医者仁心”的锦旗上,恍如某种温暖的传承;而走廊尽头,那道永远步履匆匆的白衣身影,仍在续写着更多生命的奇迹。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