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承冬 李 炳
6月的临泽县板桥镇,空气中弥漫着甜蜜的果香。金黄的杏子压弯枝头,晶莹的葡萄缀满藤架,慕名而来的游客穿梭其间体验采摘乐趣,感受田园诗意。
近年来,临泽县以特色林果产业为依托,以路衍经济为纽带,以乡村旅游为引擎,探索出一条“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昔日的传统农业乡镇焕发出勃勃生机。
走进板桥镇红沟村付海采摘园,付海一家正忙着将刚摘下的杏子打包发货。“和顺丰合作,省内次日达,省外3天内到货,消费者能吃到最新鲜的果子。”付海妻子王玉英笑着说。依托昼夜温差大、光照充足的自然优势,板桥镇的杏子、葡萄等水果以“味美色艳、肉厚质好”著称,成为市场的抢手货。
“带孩子摘葡萄、学农事,比玩手机有意义多了!”游客刘建军的话道出农文旅融合的价值。产业融合还催生了就业机会,王玉英感慨:“家门口打工,挣钱顾家两不误。”
在古城村贾宏福的葡萄基地,早熟的“夏黑”“早霞玫瑰”已挂满枝头。“这棚产量约4000斤,效益6万元左右。”贾宏福算起经济账。目前,全镇林果面积达1.8万亩,涵盖葡萄、樱桃、无花果等30余个品种,建成采摘园30余个,年产值超千万元。
路衍经济串联,一条公路带活一片产业。张罗公路贯穿板桥镇全境,沿线24公里被改造为“特色林果经济示范带”。沿线村民通过摆摊、开民宿年均增收2万元以上。便捷的物流和自驾游路线,让“头茬葡萄”“红杏”成为周边城市游客的“周末爆款”。板桥镇统一设置售卖亭,农户可直销鲜果。休闲观光园、农家乐如雨后春笋涌现,形成“春赏花、夏摘果、秋品酿、冬研学”的全季旅游业态。
“每次路过都看到游客满满,今天特来体验,没想到吃喝玩乐一应俱全!”游客吴秀丽赞不绝口。葡萄欢乐谷等综合体集采摘、餐饮、网红打卡于一体,年接待游客超2万人次,带动综合收入800余万元。板桥镇的实践不仅停留在农业和旅游的简单叠加,更注重文化内涵的挖掘。在古城村试验基地,羊角蜜、莲雾等新奇品种吸引亲子家庭研学体验;红军采摘园推出“葡萄架下的党史课”,将红色教育与农耕文化结合;葡萄丰收节、杏花摄影赛等主题活动,让乡村游更具“仪式感”。
夕阳西下,张罗公路旁的果园里仍欢声笑语。这里的每一颗果实,不仅承载着农户的“杏”福期盼,更串联起城乡共富的“萄”醉之路。正如村民所言:“路通了,产业活了,日子就像这葡萄一样,越来越甜。”
该县坚持以生态立县、产业富民、协调发展为总体方向,以兴林富民为宗旨,严格落实“群众自愿、分类经营、分区施策、保护生态”基本原则,扎实推进“典型带动、政策推动、服务促动”各项举措,充分挖掘林地资源潜力,大力发展林下种植、养殖、加工及森林景观利用等复合经营模式,推动林下经济向集约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林业增效、林地增产、农民增收。去年,建成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基地2个、省级示范基地11个,形成以红枣、葡萄、肉苁蓉为代表的林下种植面积9.4万亩,以羊、鸡、鹅为主的林下养殖规模7.2万只(羽),林下经济总产值3.06亿元。
近年来,临泽县大力发展农耕文化为魂、田园风光为韵、村落民宅为形、生态农业为本的乡村旅游,累计创成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5个,培育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10个、星级农家乐34户,建成乡村旅游示范点30个,红沟村纳入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南台村被命名为“全国最美休闲乡村”“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入列全省“十四五”时期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县创建名单。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200万人次以上,实现综合收入5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