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18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9月18日
“理响高台”让党的创新理论“声”入人心

□ 周 艳

连日来,在高台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全国“最美家庭”获奖者常秀红聚焦家庭家教家风,让传统美德与时代新风在分享中传递;相关部门在城关镇长征路社区开展的访谈式宣讲,带领干部群众重温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亲临高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退休干部田占定依托“楼院讲堂”,用“社区记忆”串联时代变迁……一场场有温度、有深度的宣讲,让党的创新理论在高台大地落地生根、走深走实。

近年来,高台县以“打造红色文化名城”为目标,整合资源、分层分众、创新载体,构建“理论宣讲+文化浸润+实践转化”三位一体宣讲模式,精心打造“理响高台”理论宣讲品牌。通过将理论宣讲与民生服务、共识凝聚深度融合,这一品牌已成为连接党心民心的“精神桥梁”,更成为赋能乡村振兴、深化文明实践的“高台样本”。其中,该县“流动红课堂”成功入选甘肃省2025年新时代文明实践省级品牌项目,让党的创新理论在基层沃土上绽放出璀璨的时代光芒。

多维队伍联动,构建“专业+志愿”多元化宣讲格局

为破解“谁来讲”的主体难题,聚焦“广覆盖、强专业、有特色”,整合甘肃高台干部学院、县委党校、党史研究室、中小学等优秀师资资源,统筹理论专家、党员干部、模范典型、红军后代、退役老兵、行业骨干、红领巾讲解员等多元力量,组建“理响高台”文明实践志愿服务宣讲队。建成专家学者宣讲队、模范典型宣讲队、“红色薪火”宣讲队、“绿润高台”宣讲队、“骥千里”宣讲队、“红领巾”宣讲队6支骨干宣讲队伍,辐射联动“小板凳宣讲队”“流动红课堂”“五老宣讲队”等特色小分队,形成了“3+6+N”宣讲队伍组织架构,“专家讲理论、干部讲政策、群众讲故事”的立体宣讲网络基本成型,73名各类宣讲人员活跃在城乡一线,让理论宣讲既有“专家味”,又有“百姓气”。

突出核心内容,丰富“理论+实践”多维度宣讲深度

围绕“讲什么”的内核关键,始终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将理论高度与民生温度紧密结合。一方面,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通过系统宣讲增进干部群众对党的创新理论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情感认同;另一方面,紧扣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把“大理论”转化为“身边事”。内容设计上,既加强“四史”和形势政策教育,深挖红西路军革命事迹,用鲜活历史走好新时代长征路;也聚焦青少年成长,开展红色基因传承、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更围绕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基层治理、就业创业、移风易俗、教育医疗养老等民生领域,讲透讲细党的惠民政策和法律法规。通过“理论+实践”内容组合,让群众在知晓政策、感受成就中,激发投身高台建设的热情与干劲。

阵地全域贯通,拓宽“线上+线下”多层次宣讲半径

针对“在哪讲”的空间限制,坚持“统筹整合、便民实用”原则,构建覆盖城乡的“文明实践+”阵地体系,以1个县级中心、2大重点区域、5大服务平台、N个特色基地“125N”文明实践网络为框架,推动文明实践从“分散建点”向“连片打造、全域推进”升级。线下,整合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图书馆等公共场馆资源,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9个、实践站154个、实践广场154个,打造党性教育、科技科普、农业技术、非遗传承等特色文明实践基地,“10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功能持续完善;线上,依托县融媒体中心“台、网、微、端、屏”矩阵,开设“理响高台”宣讲视频专栏,常态化发布理论阐释、红色故事、政策解读等内容。“线上+线下”立体化宣讲矩阵的构建,让宣讲阵地“无处不在”,理论传播“无远弗届”。

分众精准施策,打造“通俗+个性”接地气宣讲模式

为解决“怎么讲”的效果问题,创新推行“精准化配送、通俗化表达”模式,让理论宣讲“听得进、记得住、用得上”。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云平台,建立“调研——备课——送讲”机制,推行“群众点单——宣传部派单——宣讲队接单”模式,形成政治理论、红色故事、民生热点等不同类型的“宣讲菜单”,实现“群众需要什么,就讲什么”。同时,打破“报告厅宣讲”传统模式,将阵地搬到田间地头、文化广场、农家院落。依托“文明实践周末荟”“我们的节日”等平台,开展“宣讲+文艺”活动,用小品、快板等乡土形式演绎理论;深化“流动红课堂”“理响一刻钟”“红军后代讲红色故事”等品牌建设,通过“小切口”解析“大道理”,用“身边事”诠释“新思想”。如今,接地气、有温度的宣讲模式已成为常态,让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群众心里。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5021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