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YRB04

张掖在古丝绸之路经济繁荣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023年12月01日

□ 林茂森

从地图上看,张掖东通中原,南达青藏,西扼新疆,北接内蒙古,在河西走廊具有“居中四向”的区位优势,古代丝绸之路在张掖交汇,使张掖成为河西走廊政治经济、商贸文化交流重镇。张掖华戎交会,在多民族融合、东西方往来交流和丝路经济的繁荣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在中国古代史上,祁连山下河西绿洲草原广袤,土地肥沃物产丰饶,这里始终是游牧与农耕交织,胡戎与汉人的杂居之地。秦汉前的月氏、匈奴、乌孙,唐宋后的鲜卑、氐族、拓跋氏、吐蕃、回鹘、突厥、党项、蒙古国等,一支支强悍的马背民族,都曾在张掖这片土地上角逐争锋繁衍生息。

早在秦汉前期,由于马背民族之间的往来交流,河西走廊就已经形成了一条“草原之路”“玉石之路”。秦朝末年,月氏人不断强盛起来,一度时期称霸河西走廊,在今张掖市临泽县昭武村一带筑城建都,名曰“昭武”城。月氏人擅长养马,史书记载“控弦十万”。他们也事农耕兼顾经商,大量马匹对外交易,于是昭武城便成为西部“茶马互市”的商贸中心,畜产品、农产品和手工产品市场交易十分活跃。后来匈奴的发展超过了月氏,昭武城被匈奴浑邪王所破,成为匈奴觻得王城。月氏部落大举西迁,流落到中亚、西亚一带,建立了九个绿洲王国,即康、安、曹、石、米、何、火寻、戊地、史国,史称“昭武九姓”。从“昭武”故地走出去的月氏人,他们的后裔粟特人,传承了祖先的经商之道,于是粟特人、突厥人的马帮、驼队便活跃在丝绸古道上,他们将中原的丝绸、绢帛、茶叶、铁器、漆器、瓷器等运往西域,也将西域的玉器、香料、葡萄、石榴、胡桃、苜蓿等运来中原。这种东西方物资的交流,满足了群众需求,活跃了城乡经济,大大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西汉元朔三年(前126年),汉使张骞完成出使西域的壮举,促成了中亚各国与汉朝的贸易交流,以及汉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使团往来,西域神秘的面纱和商贸活跃的秘密被破天荒地揭晓,汉武帝如哥伦比亚发现新大陆般,眼前展现出了一条如丝绸般光彩华丽的路──丝绸之路,同时造就了中国经济的大繁荣时代。于是,汉王朝对匈奴两次发动河西之战,卫青、李广、霍去病、赵破奴等英雄豪杰威震河西大地。匈奴败走漠北,河西四郡设立,丝绸之路开通。据《后汉书》载:张掖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立屯田于膏腴之野,列邮置于要害之路,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一条连接中国长安、洛阳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万里丝绸之路,一下子拉近了地球东半球与西半球的距离。而张掖总是处在和平与战争交织、统一与分裂相间的风口浪尖,但那悠扬的《拉马歌》与清脆的驼铃声、中原华丽的丝绸与西域美玉的纯洁、商团野营的炊烟与盗匪锋利的兵革、使团穿梭的身影与征战争夺的烽火,无不在促进着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的往来与繁荣,无不为张掖加快民族融合赋予生命力注入新的活力。

西汉末年王莽篡权,国运衰败中原动荡,而西北边陲的张掖却呈现一派“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内外相和”的兴旺景象。其时一门三世为官河西的窦氏后嗣窦融,由西汉最后一位皇帝更始帝刘玄,任命为张掖属国都尉。窦融在张掖广交豪杰厚植根基,团结五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金城)都尉,迫使只会做太平官的张掖太守任仲和武威太守马期遂解绶而去。公元25年更始帝败,河西诸郡都尉公推窦融为大将军统帅河西五郡,使张掖成为河西政治军事统治中心。《后汉书》载:“窦融据河西时,天下扰乱,唯河西独安。”“政亦宽和,上下相亲,晏然富殖……安定、北地、上郡流入避凶饥者,归之不绝。”窦融经略张掖13年后归顺东汉,他治下的河西五郡,安定祥和盛况空前,张掖各民族加速融合发展,对丝绸之路的影响力也更加广远。

此后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500多年里,虽是中原朝代、地方诸侯割据如走马灯更迭,但河西宽塞之地物产丰饶府库殷实,多民族包容交融胡汉相亲民风淳朴,丝绸之路中西方商贸流通市场依然活跃。在五胡十六国争锋时期,“板荡识忠臣,时势造英雄”,这时一位土生土长的临松(今张掖市肃南县马蹄区一带)卢水胡——沮渠蒙逊(368年—433年,匈奴沮渠氏后裔)脱颖而出。沮渠蒙逊工于智谋用兵奇异出人头地,401年诛杀北凉王段业取得政权。他招贤纳谏扬善罚恶,一度时期北凉境内人才济济,张掖呈现出上下和谐、政治清明、百废俱兴、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他励精图治发展经济,轻徭薄赋亲民重农,鼓励西域胡商、中原商贾来河西交流贸易,使北凉统治的张掖物产丰饶,民盈国富;他远交近攻强国安民,势力所及武威、张掖、酒泉、敦煌、西海、金城、西平7郡,疆域扩张到甘肃西部、宁夏、新疆、青海一带,使北凉成为当时中国西北的一个重要国家。正是因为沮渠蒙逊励精图治,把多民族大一统共同体、农牧商贸并举的交融、交汇、交流,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也为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隋大业时期张掖已成为我国西部贸易的国际大都市,西域诸番以及阿富汗、伊朗等阿拉伯诸国的使者和商人,大多都到张掖与“中国”进行货物贸易,张掖商业贸易“交市”十分活跃。

隋炀帝胸怀“秦皇汉武之功”慧眼识“金”,先是派善于与西方异族打交道的裴矩,坐镇张掖亲自掌管张掖“交市”。裴矩在张掖经营“交市”的同时,撰《西域图记》(三卷)进献炀帝。紧接着炀帝于大业五年(609年)三月,携“六合城”“六合殿”“千人帐”等随军行宫,亲率大军渡黄河一鼓作气歼灭吐谷浑,乘胜西巡张掖郡视察交市、奖励“四科举人”,在象征胜利的焉支山下,举办规模宏大的“万国博览会”,接受西域高昌王鞠伯雅、伊吾国吐屯设等27国王公使臣敬献的版图,设置鄯善、且末、西海、河源“西域四郡”,宣告开明盛世大赦天下。隋炀帝号令中原商贾在“千人帐”中盛陈文物珍宝、丝绸锦绣、瓷器漆器、粮油药材等货物,西域诸国商团也将玉器珠宝、石榴葡萄、胡麻胡桃、核桃香料等物资摆摊互市,复令“万国”官员礼贤入市,带头与商贾自由交易,以此促进中国与中欧、东亚、西亚诸国的贸易交流。隋朝张掖焉支山“万国博览会”,实际上就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中西方物资交流大会,类似于2010年中国上海第41届世界博览会,比1851年英国举办的第一次世界博览会,还要早1200多年,从而使张掖享有了“国博故里”的美誉,也奠定了张掖在丝绸之路商业贸易繁荣发展中大通道、集散地、中转站和桥头堡的重要历史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