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雅琴
所谓“一屏三地”, 即筑牢守好国家西部生态安全屏障、培育全国现代种业发展高地、建设国家重要综合能源基地、打造国际知名旅游目的地。这是省委、省政府站位全国全省大局对张掖未来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求,也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新时代突出张掖优势做出的最新功能定位。
张掖是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的主战场。祁连山绵延800多公里,有600多公里在张掖境内。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总面积5.02万平方公里,甘肃片区张掖段占27.29%。对于祁连山的重要性,《中国国家地理》(2006年第三期)是这样描述的:“东部的祁连山,在来自太平洋季风的吹拂下,是深进西北干旱区的一座湿岛。没有祁连山,内蒙古的沙漠就会和柴达木盆地的荒漠连成一片,沙漠也许会大大向兰州方向推进。正是有了祁连山,才发育了一条条河流,才养育了河西走廊,才有了丝绸之路。然而,祁连山的意义还不仅于此。”祁连山成就了河西走廊历史上的繁华,当下却在众多生态环境危机的重创下令人忧心忡忡。保护祁连山生态环境,护佑河西走廊乃至华夏文明的不朽与传承,张掖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
张掖是“天然玉米种子生产王国”。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水穿境而过,经过长期的灌溉和数千年农耕施肥,最终使深厚的灌溉淤积层逐渐形成了流域众多的绿洲生态系统。肥沃的土壤,充足的光照,天然的种子繁育隔离屏障,使其成为全国最大的国家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所产玉米种子不仅籽粒饱满而且色泽鲜亮,种子纯度、净度和发芽率均高于国家质量标准,用种量占比达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45%,2011年张掖市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张掖玉米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内唯一的农作物种子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近年来随着国家种业振兴战略的实施,张掖种子产业加快发展迎来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
张掖旅游文化资源蜚声中外。张掖市位于国内第一阶梯和第二阶梯过渡处,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张掖市境内汇集了除海洋以外的所有地貌景观,包括冰川雪山、高山峡谷、森林草原、河湖湿地、大漠戈壁等,多种自然景观在境内犬牙交错,形成了艳丽壮观的七彩丹霞、鬼斧神工的平山湖大峡谷、风情万种的康乐草原和令人心驰神往的军马场。张掖历史文化悠久,是国务院公布的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城,历史上曾发生过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大破匈奴、隋炀帝举办“万国博览会”、马可·波罗旅居张掖等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留下了西夏大佛寺、肃南马蹄寺、金塔寺、汉明长城等人文景观。全市有4A级以上景区22家,是西北五省区64个市州中仅次于西安的城市,是全省承担国家和省级示范创建项目最多、国际国内特色品牌创建成果最大、旅游综合收入平均增幅最快的城市。
张掖是河西“风电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张掖自古以“张国臂掖、以通西域”而闻名,是国内天然气管道、原油管道和成品油管道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联通中亚、南亚国家的重要走廊。同时,张掖市风光资源丰富,境内水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资源储量均位居省内前列,是河西“风电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能源供应的生力军。据统计,全市可开发清洁能源达7700万千瓦以上,其中太阳能5240万千瓦、风能1120万千瓦、水能约1400万千瓦。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境内资源禀赋和优势,大力发展新能源、氢能源和清洁能源装备制造业,已成功运营国电龙源集团光伏发电、风能发电、华西能源垃圾焚烧发电、电投河西水电等一大批新能源产业项目,初步形成了清洁能源产业集群。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必须保护好祁连山生态环境”“必须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的重要指示,党中央先后下发了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发挥绿色金融作用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系列意见,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更是作出了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部署,统筹考虑提出了建设国家战略腹地和关键产业备份的重大战略。立足国家所需、张掖所能、未来所向,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屏三地”重要功能定位,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张掖篇章指明了发展路径。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大道至简,实干为要。只要我们坚持“干”字当头、“实”字为先,坚持不懈地努力下去,终将破茧成蝶,迎来张掖发展更加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中共张掖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