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4月30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04月30日
数字牧歌:技术赋能下的牧区学校教育新图景

□ 张延超

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教室里,教师轻触电子白板,屏幕上立即呈现出《草原》一课的三维动态画面:无边的绿野上,牛羊成群,蒙古包点缀其间。孩子们虽生长在草原,却第一次以这样的视角“俯瞰”熟悉的家乡。这一场景正在广袤的肃南悄然上演,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犹如一股清泉滋润着牧区教育。数字化赋能牧区教师,不仅是一次技术革新,更是一场深刻的教育文化变革,它正在重新定义民族地区的教育形态,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铺设语言文化的桥梁。

牧区教育的特殊困境与数字机遇

牧区教育面临比普通乡村更为复杂的挑战。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成当地学校对外交流相对封闭、学生接触的知识面狭窄、家长素质普遍较低的基本教育形态,同时,教师流动性大、学生人数少亦成为常态。在肃南县调研发现,所在牧区基层教师平均任教年限为5至8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牧区学生核心素养提升需求和教育教学质量进步使得教学实施挑战性居多,而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融合又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意见》的出台为破解这些困境提供了全新思路。数字技术可以突破牧区地理阻隔,实现教育资源的“空中走廊”。近年来,随着肃南县经济发展,根据统计显示,能够熟练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进行教学的牧区教师达98%,为教学质量提升夯实了基础。随着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全面引入数字化教学,各学校小学阶段全面使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初、高中引进成都七中录播、直播课堂,使得教学效果显著改善、教学质量卓越提升。

数字技术赋能牧区教师的路径

文化转译者的数字工具箱。牧区主要学科教师承担文化转译的特殊使命,数字技术为其提供了丰富工具。AI辅助的双语备课系统可自动生成融合民族文化元素的教学设计;虚拟现实技术能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诗意场景和与历史人物“面对面”交流;语音识别软件帮助教师纠正发音,指导学生更加准确朗读文章。在泱翔中心小学,教师使用“藏汉智能互译系统”后,课文理解效率提高了35%。

专业成长的数字立交桥。数字平台打破牧区教师专业发展的孤岛状态。教师通过“甘肃教育智慧平台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线上培训,足不出户接受顶级专家指导;“跨区域数字教研共同体”让成都教师与县区基层学校的教师共同研磨教案。无障碍的专业交流,使青年教师成长速度明显加快。数据显示,参与数字化研修的牧区教师,其教学能力评估优秀率是传统模式下的2.4倍。

赋能实践的文化敏感与技术温度

牧区教师曾机械引入AI作文批改系统,结果将学生描写草原生活的真挚文字误判为“离题”,这一案例警示我们,技术应用需要文化适配,数字赋能更需要“技术温度”。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二中学家长会上,教师为不识汉字的老人指导使用“语音家校本”,让家长通过语音参与教育。充满人性化的技术引入,使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发展。走访调查显示,具有文化适应性的数字化工具,教师使用意愿达92%,是普通工具的3倍。

构建牧区特色的数字化赋能体系

资源建设“文化浸润”原则。数字资源开发应融入民族文化元素,如将《敕勒歌》制作成交互动画,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天似穹庐”的意境。这类资源既能提升学习兴趣,又能强化文化认同。

教师培训的“双语双文化”视角。培训内容既要提升数字素养也要加强文化理解力。学校应加强“数字技术+文化桥梁”培训项目,培养一批既懂技术又善沟通的骨干教师。评价体系指向“多元智能”,建立尊重文化差异的评价标准,如泱翔中心小学将学生创作的藏族民间故事数字作品纳入语文评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促进了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数字技术赋能牧区教师,本质上是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架设数字化桥梁,是在技术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实践。这或许就是《意见》在牧区落地最深远的意义——让技术成为文化对话的使者,让教育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作者单位:肃南二中)

上一篇
返回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20031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