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祁晓蓓 吴玉杰
深秋的河西走廊,胡杨鎏金,祁连映雪。参加甘肃省研学旅行大会的近300位研学机构负责人、教育专家和媒体代表深入张掖七彩丹霞研学基地、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张掖营地)、马蹄石窟群旅游区研学基地进行实地踩线考察,深入了解我市兼具自然深度与人文温度的研学资源。
在景区:山河间的自然课堂
“快看!这片彩色丘陵简直就是大自然的调色盘。”西安实践教育总经理马杰俯身拾起一块岩屑,对着阳光观察,语气里满是惊叹。在七彩丹霞景区研学步道上,他带领的团队正围着便携式显微镜忙碌,岩层的微观结构使原本抽象的地质知识变得触手可及。
“地质博物馆是打开的地球史教科书,而丹霞本身就是最生动的插图。”四川研途全域研学旅行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陈飞指着连绵起伏的彩丘解释,“这种将实验室搬进山河的模式,彻底打破了课堂边界,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实践中探索。”
在丹霞口小镇,研学与社区的联结更显温度。学生们跟着非遗传承人学习刺绣技艺,在指尖流转间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研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要肩负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使命。”参会人员谢洋深有感触地说。
马蹄石窟群在深秋更显禅意。踩线团沿“石窟探秘+民族体验”核心线路前行。在三十三天石窟触摸十六国北凉时期的凿痕,听研学老师解析汉藏融合的造像艺术。生态科普馆内,祁连山北麓的植物标本与生态保护成果,让嘉宾直观感受“人文与自然共生”的研学内涵。研学课程更是亮点纷呈。石头画、树叶拼贴、陶泥制作等手工体验,将石窟艺术、儒家文化与自然材料巧妙结合,裕固族服饰刺绣、织褐子等特色课程,让参与者在动手实践中触摸非遗温度,儒家经典摘抄、文化手抄报等活动,深化了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承。
在营地:数字技术构建沉浸式场景
张掖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内,科技与教育的融合更显前沿。在体验区,甘肃陇南礼县推介人王芳娟对照星象图规划路线,忙得不亦乐乎。“学生要分组完成任务,从货物采购到路线选择,再到应对途中的突发状况,每一步都需要运用历史、地理、数学知识。这种任务驱动式学习,让抽象的历史知识变得可操作、可感知,学习主动性完全被调动起来了。”
营地内300亩的生态监测站与开心农场,构成了“五育融合”的实践场。学生们在这里观测气象数据、记录作物生长周期、参与农产品种植,从自然观察到劳动实践,形成完整的学习闭环。“我们的课程设计注重分层,从地质实验到文化探究,再到劳动实践,不同学段学生都能找到适合的切入路径。”基地负责人举例,低年级学生可侧重自然观察,高年级则能开展深度实验和文化研究,实现“因材施教”。
在行业:甘肃经验的全国价值
考察途中,参会者的讨论始终围绕着研学变革的核心。“甘肃的优势在于资源禀赋,而关键在于创新转化。”陈飞在交流中说,“把地质奇观、文化遗产通过科技手段转化为研学课程,这种模式值得全国借鉴。”
“以前说起研学,很多人想到的是‘游而不学’。但张掖的实践证明,只要做好课程设计、技术赋能和资源整合,研学就能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庆阳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左红总结。
这场行走在山河与文脉间的考察,不仅让参会者看到了甘肃研学的成果,更明晰了行业未来的方向——以自然为课本,以科技为桥梁,让学生在行走中探索世界,在体验中增长智慧。这场大会不仅是甘肃研学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旨在以“地质+人文+科技”的融合实践,为全国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提供可复制的“甘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