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8日数字报
张掖日报
2025年10月28日
上接第一版

(上接第一版)大力发展连栋玻璃智能温室、单体钢架大棚、日光温室等7种模式的设施蔬菜种植,带动全市蔬菜面积达100.2万亩,2024年产量389.2万吨,供港澳蔬菜基地常年稳定在10万亩,面积产量全省领先,串番茄生产规模和品质居国内第一方阵。大力发展规模养殖,探索开展异地借牧,创新发展有机牧场、智慧牧场,牛、羊饲养量分别达120万头、860万只,鲜奶产量38万吨、全省最高。马铃薯、中药材、食用菌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实施农产品精深加工提升专项行动,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提高至1.7:1,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72%。“金张掖”农优品品牌运营中心挂牌成立,有效期内“三品一标”农产品达252个。推行农产品碳标签认证,取得西北地区第一张农产品碳标签、全国首个娃娃菜农产品碳标签(甘肃绿松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娃娃菜”),张掖农产品(马铃薯、娃娃菜)首次进入全国两会国宴餐桌。成功举办第二十三届“村长”论坛、中国(张掖)现代农业品牌暨农食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技术交流暨张掖市牛产业发展大会,张掖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

和美乡村建设扎实推进

甘州区新墩镇科学规划推进柏闸村乡村建设示范点项目,将农村危房拆除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统筹资源整合与产业扶持,切实让农民群众“住上好房子、享受好环境、过上好日子”;高台县南华镇休闲文化广场上特色水车与风车高耸,映衬着一幢幢高标准的房屋,房前屋后的海棠、香花槐点缀出勃勃生机,尽显别样风情;肃南县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改造提升工程,部分村落村民陆续搬进了新家,乡村生活的幸福感在新居的烟火气中不断升温……这些鲜活实践,共同绘就了我市和美乡村建设的秀美画卷。

“十四五”以来,我市以创建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区为契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立足地域独特优势,分区分类、全域推进,积极打造各具特色、各显其美的和美乡村。坚持把“和美”贯穿乡村建设全过程,总结推广“四集中”模式,紧盯改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统筹乡村建设和生态地灾搬迁、农房抗震改造项目同步实施。至目前,累计创建国家级乡村建设重点乡镇25个、省级乡村建设村210个、省级“和美乡村”7个,全市自然村组通硬化路率、生活垃圾处置率、农村污水治理率、卫生户厕普及率分别达100%、100%、51.5%和94.8%,六县区全部通过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评估认定,乡镇和村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全覆盖。成功推行“党建引领、一网统管、常态走访、定期说事、‘码’上响应、接诉即办”工作法,“四级七天”调解工作法获评全国“枫桥式工作法”,种子法庭、马背法庭等特色经验做法在全国交流,基层矛盾纠纷调解化解率达98%以上。深化乡风文明提升行动,组织开展“抵制高额彩礼·倡导文明婚俗”集中宣传系列活动,农村高额彩礼、厚葬薄养等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农村改革持续探索深化

坚持把农村改革作为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持续探索深化。实施优质基地竞争性配置改革,建立地企基地共建共管、多方合作共赢的良好产业生态,制种企业与基地乡镇、村之间合作关系更加透明。持续推进玉米制种优质基地市场化竞争性配置改革,良好种业生态持续优化提升。大力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公司化改革,试点村累计达212个,注册成立集体公司161个,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2498.28万元,盈利1762.43万元,村均集体经济收入达39.26万元,为2020年的3.53倍。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数量分别达6971家、10146家。全市现有农业社会化服务主体1577家,服务面积643万亩。深化农业社会化服务改革,推广“全托管”“自主式”“半托管”模式,新增注册服务组织98家,总量达400家,甘州区被确定为全国农业社会化服务试点县。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全市土地流转面积稳定在170万亩以上。

如今的张掖,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正转化为群众触手可及的幸福——防返贫底线牢牢守住,特色产业蓬勃发展,和美乡村各具风情,改革活力持续释放。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愿景正一步步照进现实。

上一篇
返回
下一篇
© 版权所有 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Copyright © 2012-2023
本网所刊登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张掖市融媒体中心版权所有, 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制作单位:张掖市融媒体中心   陇ICP备2025021087号